2006年11月7日 星期二

Ingram Washington - What are difference a day makes


蘋果日報 (3-Oct-2004) 主筆: 麥探員
找尋發燒天碟,會發現一些不見經傳的歌手,浪迹天涯數十載,最終在發燒天碟中找到自己的天地。
來自美國的Ingram Washington正是這樣。自小受Nat King Cole、Billy Eckstine等影響,從模仿大師唱腔,到自成一格,都令樂迷如癡如醉。他天生那副磁性低音,演繹名作時絕不造作,歌聲中流露浪迹天涯的感慨。旅居荷蘭十多年,終於由發燒品牌STS Digital為他推出第三張大碟 《What A Difference A Day Makes》,傾情演繹,也得靠鋼琴手Cajan Witmer的精心監製。
大碟主題作是長青爵士作品,前陣子 Jamie Cullum也翻唱過,但絕不及Ingram那麼爐火純青;接看的《But Not For Me》的節奏輕快,很有重遊Jazz Club的感覺,氣溫上升,捧看酒杯聊天的情景。
客席樂手也很用心,好像Mike Booth在《I Thought About You》中的小號演奏,極之溫暖;翻唱Nat King Cole的《Unforgettable》,Ingram的演繹刻意與原著不同,而小號伴奏更令氣氛更傷感。還有Arjen de Graaf在 《Autumn Leaves》的小提琴演奏,一下子令節奏加快,也讓人在老爵士中醒過來。假如你要一張好聽的試機天碟,沒有江湖賣藝味道的Ingram、值得一試。


2006年11月3日 星期五

Burn-in CD REVIEWS










音響技術 (July 2003) 主筆:Simon
多 年沒有買一些發燒試音碟了,認為那些以火車聲、炮聲或某段頻應作器材測試的天碟有些「無厘頭」,而且也未必有效。所以剛拿到這張Burn-ln CD時,起初不以為意,剛好有個朋友用十多萬元「砌」了一套音響,由揚聲器、擴音機到線材,件件精品,配搭也無問題;但聽來聽去,聽了幾個月,仍然好「惡 聲」,高音「拮耳」,低音「死實」。代理說是器材仍末burn-in,所以不在狀態,正好拿這張CD去試一試。我依足說明書指示,兩隻揚聲器分開來煲,先 把音量按鈕置於8點鐘位置,先堡兩小時;再用9點鐘音量,再堡4小時;跟著以8點半位置連續放24小時,然後比較前後分別。經過二十多個小時的「地獄式」 操練後,高頻的惡聲有最明顯的改善,原先播放第七Cut時,短笛高頻極之刺耳,現在柔順平滑了很多,放第四cut的Percussian with high時,鼓皮鼓眼質感實在,饒鈸、三角鈴更通透明亮,「硬聲」感覺大為減少;再放第八cut的特別音效時,直升機起落聲,引擎氣笛聲如身歷其境,比原 先的假「HiFi聲」不知好了多少倍。當然,24小時應只是初步改善,要進一步提升器材效能,還須努力。不明白一天之功竟比個多月堡練有效,查根究底,番 開說明書細看,原來不同的頻率響應對器材內部不同的元件有不同的burn-in效果。基於個人口味問題,很多人堡機只放某類型音樂,重複某些頻率,所以只 會激活某些元件的工作效能,而某些元件卻保持呆滯狀態,播放音樂自然缺乏線性,也是「惡聲」由來。而此CD經小心研究,其頻應能敢動器材大部份元件,以一 隻CD價錢調音,可能是現今最超值的校聲配件。